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行為、心態與認知習慣

認知行為,來自大腦的覺察及學習,並藉由我們腦內的神經觸角,進行
訊息處理。最後將處理完成的資訊做短期及長期記憶的分配。

習慣自然來自認知行為,我們所謂的習慣或不習慣某件事、某個人,通
常就跟我們自小接觸這個世界所累積的經驗有關。而經驗所累積的一切
,就變成一種習慣,所以你習慣或不習慣某件事或某個人,是因為你大
腦裡的長期記憶會以過去累積的經驗,提供給你做判斷。

至於習慣成自然這件事,當然也是上述機制所產生的,也因此,所有關
於學習接觸這個世界的任何事,一旦習慣了,自然我們就不會再去介意
其中有哪些細節被我們所忽略。

而創意,就是在這個被忽略的細節中,讓更細心的人、不受習慣與長期
記憶機制指揮的人給發現,進而提供給世人不一樣的洞見與創新。

如何擺脫習慣成自然的窠臼?
第一,學習看得更廣
(多從不同角度去看不同領域及不同事物)

第二,學習看得更近
(學做一個更細心的人,也就是學習如何同理心)

第三,向年輕人學習
(不恥下問並保持赤子之心,虛心學習)

倫敦大學健康心理學家Phillippa Lally的研究表明,要養成習慣需要六十
六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上則有二十一天效應說─即只要二十一天,
習慣可以養成。

但到底養成一個習慣應該需要多久時間呢?是六十六天還是二十一天?
這跟大腦內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所需要的時間是否也相對呢?我不
清楚習慣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記憶與習慣都跟練習以
及心態有關。

行為心理學跟發展心理學,在設計上其實並沒有被大量關注,畢竟,光
一個認知心理學就夠那些教授們忙了。我要說的是,人類行為與人格發
展,其實也是會影響我們對產品使用上的熟悉感、習慣性以及態度。

認知是接觸產品的第一步,但使用上的行為、以及使用者本身人格成長
過程中所受到的刺激與教化等等影響,亦會對產品使用上有間接性的影
響,於是又回到記憶跟習慣的問題上,當然這次要加上─[教化]

但是教化其實也有分先天及後天,先天的教化來自於自身在接觸這個世
界時的自我學習能力,後天的教化,你們就知道了嘛,父母與老師以及
其他長輩。

舉例來說,當你第一次學習開車時,你會認知到車子長什麼樣、它會以
什麼方式來移動、是個大型可將人移動的載具。再來就是你該如何操作
這台車的所有行為,包括怎麼握住方向盤、學會看三面鏡子,以及如何
路邊停車、倒車入庫以及停車時應該怎麼踩剎車及熄火並拉上手剎車等
等。

最後是你應該用什麼樣子的心態去面對學習開車、操作車子這件事,是
抱持著緊張、膽怯,還是輕鬆以對?這就仰賴於你過去成長歷程中,跟
車子或交通工具有關的記憶、經驗,甚至是被教化後所累積的種種關於
交通工具的知識。

基本上,行為心理學跟發展心理學,會幫助你更了解複雜的人類思考行
為模式,這已不是什麼量化科學或質性觀察的問題,而是人性向來複雜
,你懊惱於對人性的不了解,屢屢在江湖走跳中受傷或吃虧而不自知,
不如就好好研究一下。

什麼?你專業不是這個?聽我說,所有的領域都該學心理學,你不用學
會輔導別人,但至少你會更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對你的學習或工作一
定有幫助,最重要的,你還能得到一個無價的知識:同理心。



原文為兩短篇,重新整理為一篇
分別寫於2016/04/302016/05/10

2016/07/12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真心話說給真心人聽之再論設計

將來,如果問我這輩子最大的理想與最大的遺憾,可能都會是同一件事
,那就是拍攝電影,或是參與一部電影作品。電影永遠在我的藝術成就
評比中排第一位,集藝術之大成者,電影也。其次是建築,然後才是設
計。所以不要誤會了,設計沒有多了不起,只不過是一門應用科學。

既然設計是應用科學,表示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像紫微斗數裡
的空宮,可塑性高,但要往好的方向去形塑。也好比一張考試卷的一道
簡答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通常是有經驗、有涵養的人,才寫得出評
審要的答案,既不是選擇題 ,當然也不是填充題。

那要怎麼成為有辦法回答這道簡答題的人?說要有經驗,靠的是接觸的
案例多寡、技巧與技術的精鍊,這是時間、毅力與專注力的問題。

那涵養呢?

涵養的關鍵在於你有多認識「設計」,也就是說你是否真正體認到它是
一門應用科學,而不是基礎科學。如果連這兩個領域的表面字義都不懂
,不要說你懂設計。

既然設計是應用科學,理所當然的,你要吸收的知識與理論,遠比基礎
科學還要廣,但不是深,深是要做學術研究用的,你要懂得是廣。簡言
之,凡事都要略懂,若對某個領域有興趣,才去做深的研究與探討。

那要如何做到凡事要略懂?第一,好奇,第二是好學,第三是好聞。簡
言之:多讀書,去讀你不懂的書。如果你只懂讀設計書、只接觸設計書
,那你可以書包收一收回家,趁早轉行。不要浪費時間跟人家說你要當
設計師。

其次,要達成有涵養的第二要件,即呼應王行恭老師的呼籲,要當設計
師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思想就是透過寫作還有閱讀,散文、小
說、新詩都好。透過寫作,訓練自己的邏輯與組織能力。一些不會說話
的人,更適合透過寫作的訓練,把自己的表述能力加強。

我個人針對設計與寫作的理論,也在這裡首次公開,反正將來若有機會
做博士論文研究,也不可能研究這方面《比較想做消費文化或設計政策
》,算是個人心得分享。

小說好比企業識別設計,成套的起承轉合,情節曲折,一如識別設計種
類的多樣性,最後回到核心、初衷,以不浮誇又合理的結局收尾。而散
文好比海報設計,一個有限制尺寸的空間裡,有布局、空間感。整體說
長不長,像散文般,在有限的字數裡,去描述一件事,可以小品,可以
短篇小說,在限制中呈現一個整體性、可讀性。新詩好比商標LOGO,
圖案雖小,可是想要說的都在裡頭,一個圖案就代表一個一個公司或品
牌的故事,每個線條、幾何圖形,就像新詩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
再三。

要成為一個有經驗又有涵養的設計師,兩者缺一不可。至於感性面的視
覺靈感吸收,我就不提了,那是藝術觀賞之道的學問,要另闢專文表述
之。

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大師!




2016/03/02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一個爭議性的議題─論綠色設計

一個合情合理的設計應該是怎麼樣子?從構想開端、概念成形設計、開發產出到市場接受消費者的挑戰,好了!生命週期分析與盈利數字又即將決定一個產品的生與死。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間當然還有很多細節,包括概念與構想在內部被推翻與挑戰,產品設計與機構設計來回不斷的筆戰,甚至當面挑釁、質疑等各種爭論,然後在上市日期迫在眉睫的情況下,縮短、再縮短,整個產品開發流程就這麼硬生生地被縮到幾個月就要產出一件產品,這就是現今競爭激烈又低到不能再低的企業盈餘利潤戰爭。

簡單的說完目前在產品設計開發現場的慘況後,再來進入此文的主題─綠色設計,何謂綠色設計?綠色設計的起源說來有趣,其實這是一群自以為要保護地球生態、讓人類可以生生不息生存在這個地球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所發起的一場消費文化運動。沒錯,我們還是回到消費者身上,然後回頭去批判我們使用的產品到底對這個地球、對生態系統造成如何又如何的破壞。

一九六零年代,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那是冷戰、嬉皮文化、開放與監禁、黑人的自主、越戰與反越戰的大時代,這時如果出現環保衛道人士,你一定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還會大聲叫好、甚至加入他們的行列,去宣導我們應該如何的保護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這時候,若正好又有一本探討殺蟲劑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並叫做《寂靜的春天》的書出版,那麼,再加上當時大時代背景,你說會不會是一門好生意呢?結果這本《寂靜的春天》從一九六五到一九七二年,總共被再版六次,一路從歐洲風靡到美洲大陸,這就是最初倡議綠色設計的起源點,各方作用下加上一本書的影響。

很快的,當時的設計業開始被批評與質疑,那些設計師、建築師們被指責用過多的不當材料作為設計與營造之用,這樣的情況終於逼使ICSID〈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於一九六九年的第六屆設計大會選定「設計、社會及未來」作為大會主題,深切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有多少錯誤應該被指正、修改與正視。後來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中,讓「環保、消費、商品」這三位一體的議題得到極大的議論與曝光。

八零年代,我們終於迎來了首批綠色消費者族群。漸漸地,以此為道的環保衛道人士更以幾近瘋狂的態度,強烈的要求企業及設計師、製造業必須要面對他們的質疑與要求等等各種批判。這當中,並非沒有企業想要去維護這個大自然生態系統而遵循環保的心意,只是不可能一步到位。從大環境與政策面看如是說,一開始的呼籲是透過民間組織性的,然後如熱浪般席捲全世界,所有的企業、設計師及製造商全被當成批判的對象,其實一開始的立基點是可以被支持的,畢竟七零到八零年代末期,是人類經濟行為達到高峰的富裕時代,環保意識的抬頭,確實只是大趨勢下必然發生的。只是這種支持過頭之後,這些綠色環保衛道組織一但嚐到一點甜頭後,整個環保意識的呼籲就變成一種變相式的索賄行為,或者說一種勒索,勒索對象還不僅是一般社會大眾,政治人物甚至政府也會成為這些組織索求的對象與來源。有心人士還可以將環保議題上升為政治議題,就好像政治意識上的左派與右派一樣,永遠兜不攏、意見不一致的狀況。

回過頭來,看看設計的部分,其實要做好綠色設計不僅是設計端,消費者端也要負起一些責任,由舊金山簡樸生活團體The Simple Living Collective of San Francisco於一九七七年所出版的《負起責任》〈Taking Charge一書當中,揭示了四個消費準則,包括了對消費者自身所擁有的或購買的是否可以鼓勵綠色行動、自我需求是否滿足或浪費、工作與生活型態及分期付款與維修成本是否能與他人連結、消費形式是否對他人或地球造成影響。此外,一九八六年時,有個劃時代的推進,由英國約翰‧艾金頓設計公司英國設計協會Design Council準備了一本有關綠色設計的提示準則手冊,這裡頭的準則大多與公共利益有關,同時也是約翰‧艾金頓個人針對綠色設計的主要訴求。可惜的是,這樣的準則手冊並不受到環保衛道人士的支持,甚至懷疑他只不過是為了掩飾企業及設計師們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然後表面上朝向這些準則去努力,實際則還是以企業利潤去思考。

從生產及材料面來看,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時候,綠色設計都是環繞著環保議題而衍生出來。例如從產品生產端,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廢水,甚至多餘的工序造成能源的浪費、裝置有害或化學物質於產品中、產品切割或塑型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材料等等,其實這些都是環保議題,卻是必須被視為綠色設計的一環。開頭我們便提到的生命週期分析〈Life-Cycle Analysis, LCA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分析方法只是告訴我們,當一個產品上市之後,他的銷售存活率到它完全被屏棄丟到垃圾桶這之間的時間有多久。然後我們可以明白的是,我們必須追求的是從「搖籃到搖籃」的目標,可是就會有更多企業、製造商會跟你說我們無法完全達到。

然後是材料,從木材、金屬、紙張、塑膠、玻璃,那一樣最不可取?答案恐怕是木材,可除了紙張,不就是木材最環保嗎?紙張、金屬、塑膠與玻璃,只要願意都可以回收再製,無限重複使用。偏偏木材,砍了來用,那我們要等待新的一棵樹需要多久的時間?此時保護雨林樹木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又出現了,然後又會演變成無限上綱的政治問題。幸好,現在可以妥協的方式是你砍多少就要回種多少,甚至回種二到三倍回去。問題是,誰來監守?誰來批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不是嗎?無良企業仍在,有良者少也。

所以說,當社會在談綠色設計、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時,有時候我們要回過頭去了解這些源頭是如何走到今天。現在綠色設計有了更顯著的進步,包括政府制定環保標章,表彰那些遵守環保規章的企業與產品,可是這都是表面的,如果你能明白這些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甚至是政治上的議題的時候,或許你不會贊同那些歇斯底里的綠色環保衛道人士幾近瘋狂的主張。因為最諷刺的是這些衛道組織一面罵著這些企業及設計師,另一面卻不由自主一同存在這個大的消費文化裡頭。到頭來,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綠色設計若要真的達到從「搖籃到搖籃」的終極目標,可能會超過一半的企業都要關門大吉。

重點在於,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在目前這個極端不平衡的消費者文化中去承擔責任,而不是把所有的問題與過錯全都推給企業與設計師,許多事本來就是一體兩面。設計師與企業能夠做的就是充分去體認、妥協與思考,若真的要一起努力落實真正的綠色設計〈雖然那一天很遙不可及〉,便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你我都有份。所以下次當我們在談綠色設計的時候,別說什麼都是設計師跟企業的錯,先想想你為這個地球浪費了多少東西,或你實踐過什麼具體綠色行動。

綠色設計這個題目太大,也僅能蜻蜓點水式的論述,其實還可以議論的面向還很多,包括如何徹底實踐綠色設計,從一個產品設計開發案的構想開始,就要有綠色設計的思維導入,每一個階段都要導入,進而在後端的生產製造乃至商品包裝及運輸,運輸的載物等。這不光只需要設計思考而已,應該是要有「綠色設計思考」,沒錯,「綠色設計思考」就是本人所想要提出的概念,只有如此,才能把那遙不可及的目標距離稍微拉近一點。





2016/02/02


參考書目資料:為社會而設計〈 Design For Society 〉 / Nigel Whiteley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文創啊,文創

關於文創,一言難盡,要說清楚可能需要一篇十頁左右,字級12,不雙排
的論文。問題是,寫出來有什麼用呢?簡言之,不懂文創的人,不是被呼
攏,跟著好棒棒,不然就是從頭到尾跟著嗤之以鼻,不置可否。 

世界經濟在轉型,一九八零年代的英國,是世界上設計師及設計產
業密度
最高
、發展最蓬勃的國家,這一切都要拜柴契爾夫人的決策之賜,當然還
有大
環境整體供需蓬勃的背景因素。可為什麼後來沒有持續發展下去?請
記住
,沒有恆久不變的經濟體環境,供過於求是必然發生的情況,當然,
人心
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千年,英國經濟政策擬定新方向,推出了「創意產業」,圖
的也是希望
將八十年代的經濟榮景再次複製一遍,拯救停滯的英國經濟。那時正是網
路泡沫,亞洲金融風暴也剛過不久,大家正想著,我們到底要往哪裡去才
好,於是就紛紛把取經地點轉向英國,看見了「創意產業」的政策推行。
幾乎垮台的韓國
卻慧眼獨具,傾全國之力,全力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現況
如何,大家都已經清楚了。

台灣呢?在當時的扁政府的行政院,不知道是哪個異想天開的
人才,偏偏
發明了舉世獨有的「文化創意」這四個字,將把文化跟創意結合在一起,
甚至當時的行政院擬定了「挑戰二零零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所謂的
「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重點項目之中。後來呢?大家也都知道了。

既然頭都洗了,政黨輪替後,只好去落實,卻不去重新檢討思
考到底有沒
有缺陷、有沒有盲點。為了呼應各界期待《大概就是前面所提,跟著好棒
棒的人》,文化部成立了,爾後的文創法的立法,正好落實吳念真等人的
不齒,然後切切實實,落入知法玩法的文創掮客手裡,而他們的背後正是
一家又一家擁有過億資金的財團,以成立文創公司或子公司為前提,透過
專業文創掮客,把政府資金一筆又一筆的挖進公司內。從貪得無厭的小怪
物,如今可能已變成一隻巨獸,吞噬著政府挹注在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而
真正需要的人,早已被邊緣化。

二零零三年,時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政策委員的
漢寶德老師
,曾寫了一篇「藝術教育救國論」,呼籲政府既然要推動所謂的「文化創
意」產業,就必須將美育、藝術教育從新、從基層好好扎根,將全民整體
美學的素質拉升,才有機會去推動。我們似乎沒有辦法做到裡面 的一丁點
改變,甚至去吸取推動過程的諸多教訓,這是我個人 感到汗顏與慚愧的地
方。 

到今天,智育依舊掛帥,學校與家長為了學生的升學成績,在乎是否有好
學校念,於是還是努力提升智育 。而美育就成為敷衍的培育項目,甚至,
我相信到現在還是有學校會借美育課程時間來進行智育的考試或補救教學。

區區在下我一鄙俗之人,僅是簡短引言與感慨之抒,一不小心
都超過千字
表述,但實則只不過狗吠火車,難有發揮作為。而這樣的表述內容也不是
第一次發表,同樣的話,一講再講,大概也是心有不甘或恨鐵不成鋼的心
情在作祟吧。想起漢寶德老師過去不斷著書呼籲,甚至在病中到離開人世
前 ,念茲在茲的還是這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要走的正確方向。眼
著這高速行駛的火車已經失速、瀕臨出軌,卻總無可奈何,就願天保佑吧!



2015/12/02



背景新聞:

吳念真談文創 政府頭殼壞去啦!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


延伸閱讀:
藝術教育救國論 【 2003.6.3、6.4/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一個淺談─為社會設計什麼?

標題這樣下,大概以為題目很大,很大嗎?其實可大可小,為社會設計什麼?或者有什麼值得設計去為社會做一點事?換個角度想,設計事業能成為社會企業嗎?那什麼又是社會企業呢?非營利?錯囉,是既營利又善盡社會責任的一種公司經營,可是呢,大部分的人,甚至政府機關都會把社會企業當作是非營利的私人單位。好,我們先不談社會企業,把目標拉近一點,到底,設計要負的社會責任到底有多大還是僅有一小部分?

談設計的社會責任,大概是近三、四年來最熱門的議題,可你一定以為,這一定跟服務設計通用設計一樣,是個新興議題。其實不然,早在八零年代中後期,就有英國學者開始著重於設計的反思,而提出許多懇切與不八股的建議及批判。我們都知道,現代設計的發展大約是二十世紀初期開始有著結構性的改變,從手工藝時代,進入大量模組化生產的過程,這中間有陣痛、有改變,當然正反兩方對設計與工藝的看法一直以來都是為自己的立場所辯駁。在包浩斯學校出現後,整個現代設計發展,有了教育體系的扶持,整個雛型就亦加堅固。

真正使設計重新高速發展的年代,大約是從195060年代開始,戰後大環境的穩定與大量供需市場的需求,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兩軌齊發,造就整個八零至九零年代,設計成為歐美國家裡,最重要的經濟支柱與推手。於此同時,許多關於設計的未來發展與學術研究組織也應運而生,在過度消費主義的情況下,使許多學者關心著設計的未來究竟該如何繼續走,持續跟隨消費市場,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奢持品、高單價、供過於求、為設計而設計、追求企業利潤、造就產品最高最大的生命周期….等。

其中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1960年代首先發難,並將個人的觀察投注於其著作「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中,提出從設計的源流發展到各個環境層面中牽涉設計發展的種種已浮現的問題與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做了一次整體性批判。並也是首次將綠色設計的概念給提出來,當然,這也是首次談論到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連結以及值得去思考的一些議題。書籍出版後,曾一度被廣泛討論著,但最為可惜的是,儘管巴巴納克提出許多因為設計所造成的環境生態等各層面問題,最後卻並沒有提出任何的解決之道與改進的方向。

然而,我們還是回到了原本的思考點:到底設計與社會的關聯緊密性是如何?社會需要設計作什麼?我們該如何將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連結去做最完美的詮釋與付出?於是到了九零年代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視覺藝術教授奈傑爾・懷特里(Nigel Whiteley寫了「為社會而設計:Design For Society」重新對巴巴納克的觀點做一梳理,並針對設計整體發展到二十世紀末期所衍生出的重要議題提出研究與解析,而懷特里最後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努力與前進的方向,這就顯然比起巴巴納克好多了。

時序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英國為了重新振興經濟活動,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試圖重新復興那個設計蓬勃發展的八零年代。於此同時,世界的設計發展也來到一個新的里程碑,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進入後經濟時代,從硬建設轉為軟建設,對設計的投資越來越重視。各國開始紛紛仿效英國的創意產業構想,這不僅僅發生在東南亞國家,歐美也有許多國家投入創意產業大江大海中。〈但是關於台灣文創,恩,這裡就不提了,畢竟要寫關於台灣文創事情,可能會用罵的〉。

可問題是,世界整體經濟大部分都由已開發國家所主導,經濟發展趨緩下,在後經濟時代若想再複製一次飛躍性的成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眼見英國創意產業推動不見幾年光景,而各國對創意產業的推動又像無頭蒼蠅、瞎子摸象般的窘困,可以想見,想重新回到設計蓬勃發展的輝煌過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時,世界經濟再次面臨大衰退,談不上設計創意產業怎麼活了,世界生態浩劫又如何了,大家都像逃難似的,對人類的未來抱持著悲觀失望的態度。此時作為設計時代先驅的IDEO設計公司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發表了對設計重大翻轉思考的書籍「設計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就在這個經濟停滯的大時代下,我們必須去明白,在後經濟時代裡,社會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提姆.布朗大概就是在此思維下,為設計的下一步重新定義,像是指引手冊般,告訴我們:「來吧,讓我們用設計為社會付出一些心力吧,別再自私的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了。」

從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花了將近三十年,走到奈傑爾・懷特里(Nigel Whiteley)這一步,又再過了近十五年的光陰,再次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而後,設計先驅的提姆.布朗(Tim Brown)先生,終於為巴巴納克、懷特里的批判與論點找出設計與社會的新定義:「設計的社會責任從服務做為出發點」、「善用設計思維去創造或改造這個世界」。在準備倒數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過去的此時,設計再度回歸本質、自身,與那些合於功能、能夠實際改善人類生活的新的思考議題也逐漸發酵。

提姆.布朗所要提出的概念即是:社會,就是自身的擴大;而合於功能的,就是事物合理的運作方式。於是當把擴大的自身結合了合理而有人性的運作方式並透過設計思維去建構成一個有效系統之後,顯然的,我們一開始提出的關於為社會設計什麼?或者有什麼值得設計去為社會做一點事的疑問,彷彿有了一些解答。但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到了第二個疑問,設計能成為社會企業嗎?我們說好先不談社會企業,不如想想,服務設計、通用設計的方向能走多遠,走得多穩,也許我們才有機會去思考設計能否成為社會企業的可能性。



2015/09/30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比稿好不好?

在江湖闖蕩,你一定會遇到業主要比稿,那我們怎麼辦呢?
不如試著多放點角度去思考關於比稿這件事。

以業主的角度來說,不能說不好,因為他可以砂礫撿珍珠。從以前到現在,
有很多企業會與學校一起合作設計競賽,基本上,就是一種以更廉價的方式
去竊取學生的創意的一種比稿活動。當然,以學生的角度而言,亦可以想做
是磨練自己技能的機會,無可厚非。你,對,我說的就是念設計的你,不要
轉頭,也不要偷笑,我知道正在看這篇胡謅文的同時,你學生時代曾被企業
與老師聯合廉價比稿過XD。

另一個角度而言,對已踏出社會工作的設計師或設計公司來說,基本上又可
以分有初出茅廬與經驗老到的不同層次。通常初出茅廬的設計公司與設計師
的想法大概跟學生時代的思考一樣。對嘛!我需要曝光、名氣,先名後利,
這樣大家才知道我是個不世出的大師、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啊!

但是對於那些經驗豐富的設計老手或設計公司而言,有時邀請比稿會是一種
浪費彼此時間與精力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有很有熱血的主管或老闆,看著
對方業主是個大金主的前提下,會要下面的設計團隊參與比稿。然而,也會
有更少數的主管或老闆是為了個人或公司的社會企業意義去參與(例如一些具
紀念性或國際性的比稿)。

其實比稿,就好像各級地方政府每天在釋放的許多標案一樣,標案其實也可
算是一種比稿。這當中如果老闆或主管人脈夠廣,可以事先探查參與這次標
案的審查委員有誰,或是審查委員的喜好風格如何,然後就盡量將標案內容
規劃成相同的方向,來爭取得標的機率,瞧!標案就像比稿嘛,靠的是人脈
跟膽大心細囉。

所以比稿到底好不好?其實各有角度詮釋,對我個人而言,其實沒有對錯問
題,只是要思考的是,如果你業主堅持要比稿,那麼所邀請來參與投標的團
隊是否應該要付給人家基本的比稿費呢?

回到道德面,基本上,這是一個互相基本尊重問題,我尊重您看得起我,邀
請我來比稿,我來應邀參與比稿,那你是否也應該尊重我為了參與比稿,這
期間為稿件所花的精力與時間呢? 值得思考。


一點淺見


2015/07/24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論設計─設計這件事

前言:
友人來函,欲透析設計行業的真實面貌,遂發文以解之,意念心起,重新
歸納整理全文,大多為個人心得見解,如有謬誤或誤會,敬請包涵見諒,
全文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設計有可能會成為藝術品,但大部分的設計是必須考慮到市場大眾與消
費者,甚至還有牽涉到製造以及銷售。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設計它可能除
了成為藝術品之外,它也必須是一個容易被使用的產品;必須擁有容易被認
知執行的功能,也就是說,要能夠成為藝術品確實是萬中選一。

所以,每一次的設計過程,一定都是在種種限制下,去追求一份屬於自己的
完美,或者說,是大部份人所認可的完美。然而,其實完美對有執著的設計
師來說,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那麼在這些種種限制下,每天可能過著的,是
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生活

就像自己每天都是在過著尋找idea的生活,腦袋時常在做思想碰撞,有時腦
袋想到的,就必須馬上找手邊能記錄的工具,幸好,現在智慧手機很方便,
有許多可以隨手紀錄文字圖案的程式可以幫助自己把當下所想做紀錄。而這
種追尋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只要你還在做設計的一天,你就必須永遠保持這
樣的狀態,隨時做思考碰撞。就像是你面對每次的專案不同,你就需要許多
不同的idea,而當你腸思枯竭的時候你就可能需要一些幫助,而這些幫助除
了去欣賞更多的作品之外,適度的放鬆和放空也是一種

而設計到底能不能賺錢?當然是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賺錢多或少的定義
是你自己決定的,就像有人會覺得要年收破百萬才叫賺錢,但也有人覺得賺
的錢每個月夠用、夠花就可以了。所以其實賺不賺錢,都是自己對所謂「賺
錢」的定義。但說句真話,其實真正的設計人,其實更在乎的是自己設計的
作品是否獲得大家的青睞與認可,我想這可能是最重要的,甚至比有沒有賺
錢還要來得高,至少自己是如此。

當然,你說那些很有名的設計師他們也賺很多錢啊,你可知道,很多時候,
那些所謂知名設計師其實都是靠行銷或公關公司的包裝與行銷出來的。在這
裡,我敢這樣講,是因為現在就是一個你懂得包裝自己、行銷自己就會出名
的時代,而事實上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在操作各種議題與名人,其實一點都不
意外。

就像我永遠不相信,一個設計師可以永遠都保持在高峰;每一次發表的作品
一定都是最棒的。因為,以現實面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世
間真正的天才是有這個能耐,但天才往往都是百年難得一遇,而設計圈更是
如此。我們至今歌頌景仰的大師依舊是那幾位,要有橫空出世的天才嗎?似
乎難見!所以這些所謂有名的設計師大多靠行銷跟包裝,才會讓大家覺得他
永遠都是那麼厲害,但是畢竟人都會有高低潮,確實沒有永遠都在高峰這回
事。

做設計跟做人一樣,不求榮華富貴,但求心安理得,不管是對上、下游廠商
;對社會的責任;對公司同事、上司、對下屬。以不愧於自己,不愧於天地
,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也不管是做設計,做任何行業都是,都有它的
道理在。當然也沒有那種一步登天,成為大師,或是成為有名的人。即便是
大師或名人,在成名之前他們付出的時間與努力,以及經歷多少數不清的
並快樂的日子,根本沒有人會知道。

就像元朝戲曲作家高明在他的著作《琵琶記.蔡公逼試》裡寫的「十年寒
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而為了維持他們自己的高度,有些人是繼續修
煉,低調謙虛,但有些人就如同前面說的,靠錢去堆包裝與行銷,當然,有
時可能是身不由己,被旁人所拱著,但他必須要維持高度,所以只好繼續這
樣下去,不敢停止,或著其實也不想停止。

其實做設計與做其他的事一樣,都要永遠保持熱情與熱忱,再加上有良心與
道德感,這樣,才能常常久久,歷久彌新。所以回到自己本身要去思考,我
為何選擇來從事設計?我為何來學習設計?是有一份興趣、一份熱情,或者
是一份理想?那是關乎於未來道路該怎麼走,怎麼選擇,然後從自己本身所
擅長與專業的,以及被訓練出來的能力,然後,決定開始過著痛並快樂的生
,然後享受犧牲、犧牲享受,試著把自己的人生畫出一幅精彩的圖畫。



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