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文創啊,文創

關於文創,一言難盡,要說清楚可能需要一篇十頁左右,字級12,不雙排
的論文。問題是,寫出來有什麼用呢?簡言之,不懂文創的人,不是被呼
攏,跟著好棒棒,不然就是從頭到尾跟著嗤之以鼻,不置可否。 

世界經濟在轉型,一九八零年代的英國,是世界上設計師及設計產
業密度
最高
、發展最蓬勃的國家,這一切都要拜柴契爾夫人的決策之賜,當然還
有大
環境整體供需蓬勃的背景因素。可為什麼後來沒有持續發展下去?請
記住
,沒有恆久不變的經濟體環境,供過於求是必然發生的情況,當然,
人心
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千年,英國經濟政策擬定新方向,推出了「創意產業」,圖
的也是希望
將八十年代的經濟榮景再次複製一遍,拯救停滯的英國經濟。那時正是網
路泡沫,亞洲金融風暴也剛過不久,大家正想著,我們到底要往哪裡去才
好,於是就紛紛把取經地點轉向英國,看見了「創意產業」的政策推行。
幾乎垮台的韓國
卻慧眼獨具,傾全國之力,全力發展數位內容產業,現況
如何,大家都已經清楚了。

台灣呢?在當時的扁政府的行政院,不知道是哪個異想天開的
人才,偏偏
發明了舉世獨有的「文化創意」這四個字,將把文化跟創意結合在一起,
甚至當時的行政院擬定了「挑戰二零零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所謂的
「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重點項目之中。後來呢?大家也都知道了。

既然頭都洗了,政黨輪替後,只好去落實,卻不去重新檢討思
考到底有沒
有缺陷、有沒有盲點。為了呼應各界期待《大概就是前面所提,跟著好棒
棒的人》,文化部成立了,爾後的文創法的立法,正好落實吳念真等人的
不齒,然後切切實實,落入知法玩法的文創掮客手裡,而他們的背後正是
一家又一家擁有過億資金的財團,以成立文創公司或子公司為前提,透過
專業文創掮客,把政府資金一筆又一筆的挖進公司內。從貪得無厭的小怪
物,如今可能已變成一隻巨獸,吞噬著政府挹注在文化部的年度預算,而
真正需要的人,早已被邊緣化。

二零零三年,時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政策委員的
漢寶德老師
,曾寫了一篇「藝術教育救國論」,呼籲政府既然要推動所謂的「文化創
意」產業,就必須將美育、藝術教育從新、從基層好好扎根,將全民整體
美學的素質拉升,才有機會去推動。我們似乎沒有辦法做到裡面 的一丁點
改變,甚至去吸取推動過程的諸多教訓,這是我個人 感到汗顏與慚愧的地
方。 

到今天,智育依舊掛帥,學校與家長為了學生的升學成績,在乎是否有好
學校念,於是還是努力提升智育 。而美育就成為敷衍的培育項目,甚至,
我相信到現在還是有學校會借美育課程時間來進行智育的考試或補救教學。

區區在下我一鄙俗之人,僅是簡短引言與感慨之抒,一不小心
都超過千字
表述,但實則只不過狗吠火車,難有發揮作為。而這樣的表述內容也不是
第一次發表,同樣的話,一講再講,大概也是心有不甘或恨鐵不成鋼的心
情在作祟吧。想起漢寶德老師過去不斷著書呼籲,甚至在病中到離開人世
前 ,念茲在茲的還是這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要走的正確方向。眼
著這高速行駛的火車已經失速、瀕臨出軌,卻總無可奈何,就願天保佑吧!



2015/12/02



背景新聞:

吳念真談文創 政府頭殼壞去啦!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


延伸閱讀:
藝術教育救國論 【 2003.6.3、6.4/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一個淺談─為社會設計什麼?

標題這樣下,大概以為題目很大,很大嗎?其實可大可小,為社會設計什麼?或者有什麼值得設計去為社會做一點事?換個角度想,設計事業能成為社會企業嗎?那什麼又是社會企業呢?非營利?錯囉,是既營利又善盡社會責任的一種公司經營,可是呢,大部分的人,甚至政府機關都會把社會企業當作是非營利的私人單位。好,我們先不談社會企業,把目標拉近一點,到底,設計要負的社會責任到底有多大還是僅有一小部分?

談設計的社會責任,大概是近三、四年來最熱門的議題,可你一定以為,這一定跟服務設計通用設計一樣,是個新興議題。其實不然,早在八零年代中後期,就有英國學者開始著重於設計的反思,而提出許多懇切與不八股的建議及批判。我們都知道,現代設計的發展大約是二十世紀初期開始有著結構性的改變,從手工藝時代,進入大量模組化生產的過程,這中間有陣痛、有改變,當然正反兩方對設計與工藝的看法一直以來都是為自己的立場所辯駁。在包浩斯學校出現後,整個現代設計發展,有了教育體系的扶持,整個雛型就亦加堅固。

真正使設計重新高速發展的年代,大約是從195060年代開始,戰後大環境的穩定與大量供需市場的需求,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兩軌齊發,造就整個八零至九零年代,設計成為歐美國家裡,最重要的經濟支柱與推手。於此同時,許多關於設計的未來發展與學術研究組織也應運而生,在過度消費主義的情況下,使許多學者關心著設計的未來究竟該如何繼續走,持續跟隨消費市場,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奢持品、高單價、供過於求、為設計而設計、追求企業利潤、造就產品最高最大的生命周期….等。

其中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1960年代首先發難,並將個人的觀察投注於其著作「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中,提出從設計的源流發展到各個環境層面中牽涉設計發展的種種已浮現的問題與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做了一次整體性批判。並也是首次將綠色設計的概念給提出來,當然,這也是首次談論到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連結以及值得去思考的一些議題。書籍出版後,曾一度被廣泛討論著,但最為可惜的是,儘管巴巴納克提出許多因為設計所造成的環境生態等各層面問題,最後卻並沒有提出任何的解決之道與改進的方向。

然而,我們還是回到了原本的思考點:到底設計與社會的關聯緊密性是如何?社會需要設計作什麼?我們該如何將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連結去做最完美的詮釋與付出?於是到了九零年代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視覺藝術教授奈傑爾・懷特里(Nigel Whiteley寫了「為社會而設計:Design For Society」重新對巴巴納克的觀點做一梳理,並針對設計整體發展到二十世紀末期所衍生出的重要議題提出研究與解析,而懷特里最後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努力與前進的方向,這就顯然比起巴巴納克好多了。

時序進入了二十一世紀,英國為了重新振興經濟活動,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試圖重新復興那個設計蓬勃發展的八零年代。於此同時,世界的設計發展也來到一個新的里程碑,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進入後經濟時代,從硬建設轉為軟建設,對設計的投資越來越重視。各國開始紛紛仿效英國的創意產業構想,這不僅僅發生在東南亞國家,歐美也有許多國家投入創意產業大江大海中。〈但是關於台灣文創,恩,這裡就不提了,畢竟要寫關於台灣文創事情,可能會用罵的〉。

可問題是,世界整體經濟大部分都由已開發國家所主導,經濟發展趨緩下,在後經濟時代若想再複製一次飛躍性的成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眼見英國創意產業推動不見幾年光景,而各國對創意產業的推動又像無頭蒼蠅、瞎子摸象般的窘困,可以想見,想重新回到設計蓬勃發展的輝煌過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時,世界經濟再次面臨大衰退,談不上設計創意產業怎麼活了,世界生態浩劫又如何了,大家都像逃難似的,對人類的未來抱持著悲觀失望的態度。此時作為設計時代先驅的IDEO設計公司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發表了對設計重大翻轉思考的書籍「設計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就在這個經濟停滯的大時代下,我們必須去明白,在後經濟時代裡,社會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提姆.布朗大概就是在此思維下,為設計的下一步重新定義,像是指引手冊般,告訴我們:「來吧,讓我們用設計為社會付出一些心力吧,別再自私的窩在自己的小圈圈裡了。」

從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花了將近三十年,走到奈傑爾・懷特里(Nigel Whiteley)這一步,又再過了近十五年的光陰,再次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而後,設計先驅的提姆.布朗(Tim Brown)先生,終於為巴巴納克、懷特里的批判與論點找出設計與社會的新定義:「設計的社會責任從服務做為出發點」、「善用設計思維去創造或改造這個世界」。在準備倒數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過去的此時,設計再度回歸本質、自身,與那些合於功能、能夠實際改善人類生活的新的思考議題也逐漸發酵。

提姆.布朗所要提出的概念即是:社會,就是自身的擴大;而合於功能的,就是事物合理的運作方式。於是當把擴大的自身結合了合理而有人性的運作方式並透過設計思維去建構成一個有效系統之後,顯然的,我們一開始提出的關於為社會設計什麼?或者有什麼值得設計去為社會做一點事的疑問,彷彿有了一些解答。但繼續發展下去,就會到了第二個疑問,設計能成為社會企業嗎?我們說好先不談社會企業,不如想想,服務設計、通用設計的方向能走多遠,走得多穩,也許我們才有機會去思考設計能否成為社會企業的可能性。



2015/09/30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比稿好不好?

在江湖闖蕩,你一定會遇到業主要比稿,那我們怎麼辦呢?
不如試著多放點角度去思考關於比稿這件事。

以業主的角度來說,不能說不好,因為他可以砂礫撿珍珠。從以前到現在,
有很多企業會與學校一起合作設計競賽,基本上,就是一種以更廉價的方式
去竊取學生的創意的一種比稿活動。當然,以學生的角度而言,亦可以想做
是磨練自己技能的機會,無可厚非。你,對,我說的就是念設計的你,不要
轉頭,也不要偷笑,我知道正在看這篇胡謅文的同時,你學生時代曾被企業
與老師聯合廉價比稿過XD。

另一個角度而言,對已踏出社會工作的設計師或設計公司來說,基本上又可
以分有初出茅廬與經驗老到的不同層次。通常初出茅廬的設計公司與設計師
的想法大概跟學生時代的思考一樣。對嘛!我需要曝光、名氣,先名後利,
這樣大家才知道我是個不世出的大師、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啊!

但是對於那些經驗豐富的設計老手或設計公司而言,有時邀請比稿會是一種
浪費彼此時間與精力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有很有熱血的主管或老闆,看著
對方業主是個大金主的前提下,會要下面的設計團隊參與比稿。然而,也會
有更少數的主管或老闆是為了個人或公司的社會企業意義去參與(例如一些具
紀念性或國際性的比稿)。

其實比稿,就好像各級地方政府每天在釋放的許多標案一樣,標案其實也可
算是一種比稿。這當中如果老闆或主管人脈夠廣,可以事先探查參與這次標
案的審查委員有誰,或是審查委員的喜好風格如何,然後就盡量將標案內容
規劃成相同的方向,來爭取得標的機率,瞧!標案就像比稿嘛,靠的是人脈
跟膽大心細囉。

所以比稿到底好不好?其實各有角度詮釋,對我個人而言,其實沒有對錯問
題,只是要思考的是,如果你業主堅持要比稿,那麼所邀請來參與投標的團
隊是否應該要付給人家基本的比稿費呢?

回到道德面,基本上,這是一個互相基本尊重問題,我尊重您看得起我,邀
請我來比稿,我來應邀參與比稿,那你是否也應該尊重我為了參與比稿,這
期間為稿件所花的精力與時間呢? 值得思考。


一點淺見


2015/07/24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論設計─設計這件事

前言:
友人來函,欲透析設計行業的真實面貌,遂發文以解之,意念心起,重新
歸納整理全文,大多為個人心得見解,如有謬誤或誤會,敬請包涵見諒,
全文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設計有可能會成為藝術品,但大部分的設計是必須考慮到市場大眾與消
費者,甚至還有牽涉到製造以及銷售。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設計它可能除
了成為藝術品之外,它也必須是一個容易被使用的產品;必須擁有容易被認
知執行的功能,也就是說,要能夠成為藝術品確實是萬中選一。

所以,每一次的設計過程,一定都是在種種限制下,去追求一份屬於自己的
完美,或者說,是大部份人所認可的完美。然而,其實完美對有執著的設計
師來說,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那麼在這些種種限制下,每天可能過著的,是
一種痛並快樂著的生活

就像自己每天都是在過著尋找idea的生活,腦袋時常在做思想碰撞,有時腦
袋想到的,就必須馬上找手邊能記錄的工具,幸好,現在智慧手機很方便,
有許多可以隨手紀錄文字圖案的程式可以幫助自己把當下所想做紀錄。而這
種追尋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只要你還在做設計的一天,你就必須永遠保持這
樣的狀態,隨時做思考碰撞。就像是你面對每次的專案不同,你就需要許多
不同的idea,而當你腸思枯竭的時候你就可能需要一些幫助,而這些幫助除
了去欣賞更多的作品之外,適度的放鬆和放空也是一種

而設計到底能不能賺錢?當然是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賺錢多或少的定義
是你自己決定的,就像有人會覺得要年收破百萬才叫賺錢,但也有人覺得賺
的錢每個月夠用、夠花就可以了。所以其實賺不賺錢,都是自己對所謂「賺
錢」的定義。但說句真話,其實真正的設計人,其實更在乎的是自己設計的
作品是否獲得大家的青睞與認可,我想這可能是最重要的,甚至比有沒有賺
錢還要來得高,至少自己是如此。

當然,你說那些很有名的設計師他們也賺很多錢啊,你可知道,很多時候,
那些所謂知名設計師其實都是靠行銷或公關公司的包裝與行銷出來的。在這
裡,我敢這樣講,是因為現在就是一個你懂得包裝自己、行銷自己就會出名
的時代,而事實上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在操作各種議題與名人,其實一點都不
意外。

就像我永遠不相信,一個設計師可以永遠都保持在高峰;每一次發表的作品
一定都是最棒的。因為,以現實面來說,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世
間真正的天才是有這個能耐,但天才往往都是百年難得一遇,而設計圈更是
如此。我們至今歌頌景仰的大師依舊是那幾位,要有橫空出世的天才嗎?似
乎難見!所以這些所謂有名的設計師大多靠行銷跟包裝,才會讓大家覺得他
永遠都是那麼厲害,但是畢竟人都會有高低潮,確實沒有永遠都在高峰這回
事。

做設計跟做人一樣,不求榮華富貴,但求心安理得,不管是對上、下游廠商
;對社會的責任;對公司同事、上司、對下屬。以不愧於自己,不愧於天地
,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也不管是做設計,做任何行業都是,都有它的
道理在。當然也沒有那種一步登天,成為大師,或是成為有名的人。即便是
大師或名人,在成名之前他們付出的時間與努力,以及經歷多少數不清的
並快樂的日子,根本沒有人會知道。

就像元朝戲曲作家高明在他的著作《琵琶記.蔡公逼試》裡寫的「十年寒
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而為了維持他們自己的高度,有些人是繼續修
煉,低調謙虛,但有些人就如同前面說的,靠錢去堆包裝與行銷,當然,有
時可能是身不由己,被旁人所拱著,但他必須要維持高度,所以只好繼續這
樣下去,不敢停止,或著其實也不想停止。

其實做設計與做其他的事一樣,都要永遠保持熱情與熱忱,再加上有良心與
道德感,這樣,才能常常久久,歷久彌新。所以回到自己本身要去思考,我
為何選擇來從事設計?我為何來學習設計?是有一份興趣、一份熱情,或者
是一份理想?那是關乎於未來道路該怎麼走,怎麼選擇,然後從自己本身所
擅長與專業的,以及被訓練出來的能力,然後,決定開始過著痛並快樂的生
,然後享受犧牲、犧牲享受,試著把自己的人生畫出一幅精彩的圖畫。



2015/01/15